本想在欧洲的KubeCon之前总结一下近期的工作,一直拖到现在;还好中国KubeCon六月底又要开始了,不算太晚。算算这是从2016年开始,参加的第6个KubeCon了;收获与成长都很多,也认识很多朋友。文笔较差,所以就用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一下;感想建议什么的,后面单独找时间介绍吧。
2016-新起点
2016年的时候IBM Spectrum (前Platform Computing)仍然在重点投入Mesos,并以Kubernetes on Mesos为主体推一款PaaS平台 (今天ICP的前身)。社区方面,开始接手Kubernetes on Mesos项目;该项目最初由Mesosphere在Kubernetes主社区维护,后来由于不再投入,转由IBM进行维护。IBM Spectrum一直比较推崇两级调度,主要是由于内部有一个相似的系统 (EGO)。EGO大概在2005年GA,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管理及调度功能;但是作为一款商用软件,一直没能开源出来。关于两级调度的优劣及对Mesos社区的感想,后面再单独找时间详细介绍;一些早期的想法可以参考之前的讨论。
接手Kubernetes on Mesos后便开始了基本的推广和维护工作,也由此开始了Kubernetes社区的工作。随着在Kubernetes工作的深入,逐渐将所有精力投入到kubernetes中;在Kubernetes on Mesos中仅剩一些宣传的工作;随后产品也转为以Kubernetes为基础的PaaS产品。Kubernetes on Mesos之后便不再参与这种跨多个社区的项目,主要是由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目标、规范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;重叠和互补部分很难达成一致。
在16年年底的时候中了第一个KubeCon的topic,是关于Kuberentes on EGO的 (与 Kubernetes on Mesos类似),介绍了一些EGO的基本功能。那届KubeCon在北美,只有大概 2000 人左右的样子;github的头像也是那时候CoreOS的活动画的。除了第一次与社区的各个贡献者面对面交流,更重要的一点是开始了Kubernetes中Batch作业的相关工作;在做了简单的线下交流后,在主社区open了 Manage multiple applications in Kubernetes ,并开始了差不多半年的讨论。
2017-在路上
在Kubernetes上游社区open了 Manage multiple applications in Kubernetes 之后,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讨论,后来由 David 起草了一个设计文档: Resource sharing architecture for batch and serving workloads in Kubernetes 。该设计文档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:一部分是最近GA的priority/preemption,另一部分则是如何支持batch workload。Priority/Preemption相对来说比较直接,总体设计很快便达成一致,并开始了相应的开发工作;但 batch workload部分却有很多细节的讨论。在讨论的过程中,发现自己对k8s本身的设计及社区的运营方式有很大的欠缺;因此加大了在kubernetes上游社区贡献,并在同年8月份成功申请Maintainer。
但是关于Batch workload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,主要是由于Kubernetes在最开始的设计上面以Service workload为主,基本上没有关于Batch workoad的概念及功能。在大概半年之后,大家还是决定创建一个孵化项目 (kube-arbitrator)来继续相应的工作。kube-arbitrator最开始由几个部分组成:1.) quotad:对Quota相关的加强,包括动态分配,资源租借及回收等;2.) batchd:对scheduler的加强,相比于default scheduler,主要支持针对作业级别的调度,包括作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等;3.) QueueJob:另一部分就是对现在有Job的加强,可以启动一个完成的 AI 作业。由于人力的限制,一直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在batchd上;quotad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;而QueueJob一直有IBM FfDL维护。
初期的batchd仅包含一层接口,包括资源的分配和回收等;在维护的时候发现很多功能会杂糅在一起,导致新功能很难加入,已有功能很难维护等。在年底时便将整个batchd代码重写,分为action (allocate, preempt等)和plugin (gang, fair-share等)两层,方便新功能的加入和现有功能的维护。
2018-变化中
2018年还在继续着kube-arbitrator的工作;并基于当时的scope,逐渐希望把它做成一个Kubernetes的Batch System。相比于现在的 batch scheduler,batch system涵盖包含scheduler在内的其它部分,例如,作业管理,命令行,异构硬件,数据对接等;即 kube-batch的架构图中排除的部分。
虽然对Batch workload的需求越来越多,但是kube-arbitrator最初只有两个人维护,到18年初则变成我一个人在维护。 在年初的时候,上游社区开放了新的流程,允许各个SIG创建子项目 (kubernetes-sigs)。随着kubernetes-sigs的升温,kubernetes-incubator 逐渐进入废弃的状态;因此申请了将 kube-arbitrator 由 kubernetes-incubator 转入 kubernetes-sigs,并修改名字为 kube-batch。由于 kubernetes-sigs 下的项目仅能属于一个sig,因此在改名的同时,也将 kube-arbitrator/kube-batch的scope 限定在 batch scheduler部分;而将之前关于quota, queuejob 以及 其它与 batch system 相关的功能都排除在 kube-batch 之外。由于scope的变化,将已经有代码迁移到一个个人仓库 (vulcan),算是Volcano的前身。
2018对kube-batch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。随着机器学习逐渐被大家关注并用于生产,以及kubeflow的流行,机器学习框架对kubernetes的batch能力的需求也逐渐强烈起来。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 gang-scheduling (all-or-nothing)。由于default scheduler还不具备作业级的调度,因此gang-scheduling最终也实现在kube-batch里;并与kubeflow/tf-operator等各个上层社区完成了集成。
2018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自己最终在11月份入职了华为;有很多因素,感谢在这个过程中的同学们。
2019-在华为
加入华为差不多半年左右的时间,工作紧张有序,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夸张;节奏上跟之前我在Platform Computing的时候差不多。在这半年的时间里,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 Volcano 作为 Kubernetes Native Batch System开源出来;在参与到Kubernetes社区之后,一直希望可以加强Kubernetes对batch workload的支持,从而使Kubernetes成为一个统一的基础平台;这样方便后续的工作,例如统一的资源调度及资源管理。
Volcano 包含了 Batch System 需要的主要功能,例如作业管理,资源调度,资源管理,和对异构硬件的支持。相比传统的的Batch System,Volcano 还提供不同的使用方式:作业接口 或是 调度器 接口:对于现有的operator,可以直接使用调度器的接口,而对于新的batch workload则可以尝试作业接口来简化开发和维护成本。
2019也已经过去了一半,希望 Volcano 下半年有更多的使用者。
comments powered by